首页 > 散文精选 > 爱情随笔 > 谈鲁迅男女爱情小说《伤逝》有感

谈鲁迅男女爱情小说《伤逝》有感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11-10-13
  • 阅读:1801

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该文以五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对接受了进步思想的青年男女冲破阻碍自由恋爱之后走向婚姻又最终破裂的故事。

1.论《伤逝》艺术特色与写作手法

不像现在许多烂俗的言情小说常用的全知视角,《伤逝》以涓生的手记形式,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与子君的相爱——结合——分裂的过程,以短短的一万字勾勒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一代大师的纯熟而高超的叙述技巧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叙述顺序方面,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先描写了人去楼空的涓生对子君的悔恨和思念,后开始回忆与子君一次次对于现实社会碉堡的突围而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而在涓生的感受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上,以及在对子君的表情的描写上,叙述步骤明显放缓,如对于涓生对子君期待的心理描写;相对于对二人的相知相恋与结合的叙述则常常一笔带过,快跑前进。在抒情手法上,在《伤逝》中,以叙述抒情为主,直接抒情、议论抒情为辅。其中环境描写尤为出色,特别是对空屋的描写。人物刻画方面,着重了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如子君的神态描写:“但也还仿佛记得她脸色变成青白,后来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

2.《伤逝》人物之我见

对于子君,作者对于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追求自由恋爱的勇气和果敢是持赞美态度的。“我是我自己的,任何人也没有干涉我做选择的权利!”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勇敢的反抗。“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面对外部社会的压力比起涓生要坦然果敢的多。

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对于涓生,他不过喜欢子君的进步、果断和与众不同,对子君空虚而非实质的爱,最终必然走向幻灭。而他在与子君生活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软弱、妥协、自私、无责任更加明显。他的软弱、自私不仅体现在他在对于迫害他的旧体制机器的屈从,(一直为局里工作,不得不去求老朋友),更在于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他竟然以为抛弃子君是他重获新生、重拾自由的唯一道路,并认为这是对子君和自己的解放!“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实在是将他自私与无责任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3.论子君与涓生同居后关系处理中的失误

除了子君与涓生各自的性格原因外,二人的同居关系最终破裂与缺乏沟通交流有关:不仅是与外界亲朋好友的关系疏离甚至断绝,还有二人之间也渐渐陌生而产生罅隙。当然与亲友的隔绝是与二人追求自由婚姻而导致的,得不到亲友支持与帮助,是导致二者关系恶化的外部因素,在当前社会同居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的形势下,似乎对于二人私奔似的同居关系不以为意,然而我深深佩服子君的勇气,选择与涓生私奔同居在那个封建婚姻观念还根深蒂固的环境下,能够力排众难,冲破桎梏,甚至不惜亲人反目友人疏离远赴他乡,不仅是来自亲友的不支持,甚至是社会的白眼,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是同居后在面对外部社会压力之时,二人相处时的弱点就暴露出来,生活琐事磨灭了他们爱的光芒,隔膜像一堵墙越砌越厚,而二人却不试图要去打破它。试看子君被困在小屋子里,与油鸡与狗相伴,寂寞孤独可想而知;而涓生呢,忙于工作无暇多顾,遇到子君的冷漠脸孔只是一味地躲避,跑去通俗图书馆,用谎言搪塞,却没有真正地去沟通与解决。二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到最后只能是各奔东西。再看二人对于同居后的感情经营,却几乎为零,涓生那禅语似的暗示与交流并不适用于同居后二人开始恶化的关系。子君以为自由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埋头于柴米油盐之中;涓生在相处中发现了子君的缺点,却并未做出行动:提醒、改正或是接受,反而是失望与放任之。感情是需要经营的,更是需要二人的浇灌与呵护才能常绿常新,就像鲁迅所说的,爱情需要不断的更替、创新、与成长才能生生不灭直至永恒。热情会熄灭,爱情会过期,躺在过去的记忆里只能看着它腐朽糜烂。这道理同样适用于友情,一切的人际关系。

4.论爱情与女人的自由独立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都是热烈而盲目的。子君的爱尤为热烈深重,涓生的一言一行都铭记在心,然而内里却非常空洞不切实际。似乎自由恋爱是一种进步青年的热潮与标榜的旗帜,我想这种心理在当时那些只是淡淡接受了一些新启蒙思想的“进步”青年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当然,他们的热情和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放在当前社会来说,赶时髦、追时尚、标新立异的心理也是比比皆是。以各种怪异行为来标榜自己的独立尚行。凤姐、芙蓉姐姐、HOLD姐等等这些人以无耻、夸张的行为举止来引起注意,自以为就是打破了条条框框,是新的思想与开放的潮流,殊不知,只看到皮毛而浅薄地邯郸学步却其实是对虎画猫的可笑后果。在当时社会极力推崇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婚恋观念的鼓吹下,爱情与自由似乎成了超越物质洗脱封建烙印的高尚印章。于是女人又一次成为所有爱情童话与男人自由解放的牺牲品。有形的裹脚布不再缠住女人的脚,而无形的精神枷锁与隐性的价值牺牲品却永远如轭负颈,压着女人们一遍一遍一代一代走着同样的怪圈!甘愿做家庭主妇附属于男人之后,对男性的爱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都体现了她对于男权的服从、依赖与奴性、媚性。鲁迅常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怀,而我对于女人,以及其在社会、家庭中的悲剧常感痛心同情与恨铁之情。试看今日社会,虽然于旧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位和权利方面有很大提高,可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与限制仍然普遍存在,招聘会中对于女性的歧视冠冕堂皇,政治领域也是颇有微词。社会对于女性的奖惩制度、价值引导就有错误,这并不是一时半会能改正过来的;而接受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熏陶了一个世纪的女人们却仍然没有在思想上有多大进步,而在行为上近些年却是非常“开放”与“前卫”,二奶、同居、小三、红灯区,作为祖国未来思想进步的大学生是这些污水中庞大的源流。当代性观念的开放带来的却是性的泛滥与对基本道德规范的践踏!难道妇女解放就是这样吗。难道性解放就是这样吗。学得了皮毛却学不来内里,这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日本而最终失败的关键所在。多少女孩子自认为自己多么前卫开放自由而玩弄社会道德于股掌之间最终引火自焚。所谓的行为艺术真是最大的嘲讽。真正的独立自由与平等是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借用《简爱》里面的经典台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不是彻底打破传统就是自由,也不是完全靠感觉走,偏执塞耳就是独立。真正的独立是体现在经济上的自食其力与思想上的自成一体。所谓经济的独立,就是一个人生存的物质基础的自足性。生存可以独立,人格才可能独立而无需依傍;所谓自由,就是在一定的规范(此处的规范是融合社会道德与自身价值观而形成的)里,不受有害干扰而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行为的权利。所谓独立自由,就是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世界观,能够判断、结合、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为自己做出正确选择做参考,并独立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与后果。没有物质的奠基,爱情、自由、独立都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就像鲁迅所说:过分专注于盲目的爱,却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些自由独立也是一样。生存是尊严的前提。《裸婚》、《蜗居》不是很好的注脚么。这两部剧的确是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然而他们同样以爱情对抗生活而得出来相同的结论,可谓殊途同归: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论深刻而简明地说明了这一点。(==.)观之现代青年学生的恋爱,慨然有子君自我个性张扬与要求独立、追求自由的风范。可是那些学生的感情可以称之为爱情么?可能也是像子君涓生一般的感情吧。分析而知,一是有社会环境的开放与新思想的启蒙,二是有青少年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属于正常自然的感情,三则是有从众和叛逆的心理作祟。我并非反对早恋,这是人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这种感情如果适当运用的确可以带来巨大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为人生添上最美的风景;而如果不慎,则可能后悔终生,甚至走上歧路。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不能经济独立,便不能人格独立。试问一个无法让自己独立地存活在世界上的人,如何能对另一个人有幸福的承诺?不是爱情败给了金钱,是没有基本的经济基础,爱情根本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如果把爱情比喻成人的灵魂,那么必要的经济基础就是肉身,是灵魂栖息、成长的地方。那些高唱着爱情高于一切,爱情应该纤尘不染摒弃物质的人,未免太过偏激与片面。

5.论个体解放与社会解放

鲁迅写《伤逝》并非仅仅是写一个爱情悲剧,它是把它放在一个大的复杂的社会背景里的:五四热潮退后,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自由、独立的向往与追求。显然,子君与涓生的悲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呢?子君和涓生努力冲破封建的婚姻制度,勇敢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独立,却得不到亲友与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相反是诸多阻挠与非难。这与五四只是一场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有很大关系,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只是流行于知识分子之间,民间、农村中根本没有改变其落后愚昧的思想。虽然它开出绚烂的花,但是根却是烂的,那么花能够长久么?。没有深入群众,解放社会的思想,仅靠一些精英来推行而试图来救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最后这些新思想只能被残酷扼杀。愚昧与无知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他们仇视新生物,无情地扼杀他们。看哥白尼布鲁诺,苏格拉底达尔文,商鞅晁错,谭嗣同邹容等等。先进的思想让他们具有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更赋予他们坚定执着的性格特征,然而在蒙昧的时代,黑暗会毫不留情吞噬那一点星光。只有将光芒洒满天空,让众星同辉,才能照亮黑暗天幕。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英雄萧峰,在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之后,慢慢领悟到:不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没有谁优谁劣,谁贵谁贱,众生平等,四海一家。这已经初步具有了平等的进步思想,然而他的思想超越时代太远(宋代),找不到知己,只剩孤独,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他要领导的人民,他是真正的千年孤独!他的悲剧正说明了:只有解放了全社会才能解放自己。

6.以文学为武器,永远的民族魂

鲁迅小说的文笔风格给人一种静水深流的感觉,貌似平淡的笔触却字字见血。读罢《伤逝》,我不禁掩卷叹息,这样的故事不正是我们身边鲜活的事例么。看看今天,祥林嫂、阿Q、华老栓这样的人不存在吗?我们国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很多精神方面却倒退了,倒退到了鲁迅时代。现在又是虎狼遍地、汉奸遍地,强敌环伺,内部矛盾愈演愈烈(这句是引用孔和尚的话)。在这个时候,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写的那些文字,字字发烫。我们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精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