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精选 > 生活随笔 > “信息输入”影响但并不决定“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影响但并不决定“信息输出”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14-07-31
  • 阅读:651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看《来自星星的你》和《纸牌屋》人群的分析“讨论。 于是引出以上题下的结论。 为此,一向不热衷韩剧的我,还是把《来自星星的你》和《继承者们》看完了。 在花费了大量时间之后,还是有所收获的。     以前总说,爱读书,唯不爱武侠和言情。 后来,也开始慢慢涉猎。 原因自然是想知道其中的诱人之处。  想起谁曾经说过:你根本不了解我,凭什么讨厌我,鄙视我,对我有那么多意见!    这话说得很对,其实很多时候,偏见多源于不了解。 自古,都是这样。     总会看到一些文章说,看美剧的人怎样怎样,看韩剧的人怎样怎样。 诸如此类的大性格的分析。 突然想起小时候喜欢做心理测试:一道题,几个选项,分别代表了什么。 现在想想,虽然那些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有依据的,and so what? 难道那些标签,真的能决定什么么?   对于在果壳年度分析被贴上“死理性派”的标签的我来说,那真不能决定什么。 好吧,用果壳的那套理论,我竟然是“死理性派”。 可是,我一直自诩感性的小女人好么~ 所以,在不同的标准之下,我们有可能就是不同的人。   切换到列理性派模式。何为“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大脑从感觉器官感知刺激的信息加工过程,都可以算为“信息输入”。 比如我们看的书、剧,听的音乐等等,都是其中一种。 当我们把这些输入的信息通过大脑加工之后,给出的反应,就是“信息输出”。   抛开认知心理学那些晦涩的东西,说得感性一点: 经常有成功学的书上写道:想要成功,要看/不看什么样的书、电影、电视剧。 于是就有很多人,认为看了/不看那些就能成为成功的人。 骗谁呢?   听过这么一句话:“我只看原版英文书,只听古典乐,只玩私服,只打高尔夫……” 哇,看似输入的都是很优质很上流的信息呢! 但在输入这些上流的信息后,如果输出的信息没有价值,或者根本没有输出,那么对他人是毫无意义的。 很可能,除了羡慕,别人无法输入到任何信息。 不管这是否是你的真实目的。   举个栗子: 在社交圈上发一条信息(说说,微博之类),圈子里的人看了大概会有两种反应: 一种是从中学到了或者感悟了某些东西,另一种是感觉”你发这个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有人说,这就是分享和炫耀的区别。 所以,输入的信息可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大脑加工的过程,最后输出了什么。   再从盘子里举起另外一个栗子。 总有人在空间/微博/微信里转发那些消息: 吃什么可以防癌,快速减肥的方法,怎样使用手机才能防辐射…… 可惜的是,很多都愿意盲目去相信那些谣言,而不愿意去进一步考证。 往往看似很科学的东西,其实最容易让人迷信。   在这个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信息输入对我们来说太容易了。 于是,我们忘记了输出,或者进行了错误的输出。 结果是,最终无法输出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如题下结论: 信息输入会影响,但不会决定信息输出。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NB的作家不是因为看了什么书,而是看了书以后总结出或写出了什么。 大脑加工的过程很重要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