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精选 > 生活随笔 > 羡,妒,恨

羡,妒,恨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14-07-31
  • 阅读:618

“陌生人”有个女性专题的栏目,叫“玫瑰时光”。 宣传篇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嫉妒。 每次听到,我都会想,为何是“嫉妒”? 为何又跟女性有所关联?   嫉妒在很多场合下都是一种负面的词。 这种情绪说得中性一点,便是羡慕。   总会有人说: 如果羡慕别人有更好的物资生活,那么努力赚钱便是了; 如果羡慕别人有高收入的工作,那么努力提升自己便是了; 如果羡慕别人起点高,家境好,算了吧,那根本不是什么理由。 你不想学习,不想工作,还想有房有车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那不是羡慕,是做梦。 你说,不是还有X二代么? 有,那你是么?   当然也会有人说: 如果羡慕别人有对象,那么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便是了; 如果羡慕别人的对象好,那么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便是了; 如果羡慕别人长得好,底子硬,算了吧,那根本不是什么理由。 你成天宅着不出门,又不好好修饰自己的外表和内心,还想着嫁入豪门或娶得金枝,那不是羡慕,是做梦。 你说,不是还有《灰姑娘》的故事么? 有,但别忘了,Cinderella本来就很漂亮。   从一定程度上说,羡慕本来就是在别人身上做着自己的梦。 我极少羡慕,当然,并不是因为那句千古名言: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大凡我所羡慕的,是那些我苦苦追寻,却无法得到的。 譬如,回忆中的人,发生过的事,以及逝去的时光。    如果说羡慕是因为自己没有,于是产生的痛苦和挫败感, 那么妒忌便是害怕自己已经有的东西,被别人夺去。 羡慕常常涉及两个人,而妒忌则关于三个人。 “吃醋”和”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便是最好的例子。   咿呀学语的婴儿,已经学会用哭闹来表达妒忌。 作为学生,也会因为老师表扬的是另一个同学,而心生郁闷。 在家族里,会因为某个同辈更讨长辈喜欢,继而落寞。 即使成年了,对于朋友、爱人,甚至跟他们有关的人,也会有所敏感。   据说林徽因曾经就做过类似的事儿。 有次生病住院的时候,她特地托人转告,说想见张幼仪。 张幼仪知道后,便真的去了。 多年后张幼仪回忆说: “她躺在床上,不能说话,却上下打量我,大约是要看看我有多么难看吧。” 那时候的林徽因已为人妇,却还是对徐志摩的原配耿耿于怀。   人们很善于用妒忌来表达需求,通常是爱的需求。 从小到大,屡试不爽。 古往今来,不胜枚举。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绝对是一种消耗品。 消耗我们应有的自信和彼此的信任。 终有一天,消耗殆尽。    不管是羡慕还是妒忌,通常源于人们的自卑或自负。 当然,自负归根结底,也是自卑。 这种妒忌,我自己也会有。 但我也相信,这种妒忌会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渐灭。   不管是羡慕还是妒忌,通常人们的行为反应是: 使自己变得更好或让对方变得更坏。 若调节不好,便会有人受伤,或他人,或自己。 最后,恨意由生。   对于“恨”的理解,我更倾向于“遗憾”而非“怨”。 《长恨歌》最后一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亦作此解。   自认为,从小到大,没有真正怨恨过什么。 虽然嘴上说着恨,但都是为了获取关注而夸大其词。 内心里,早已原谅。   小时候太单纯,日子过得太幸福,没有什么可怨的。 后来因为专业的关系,慢慢学习着换位思考,找到了比怨恨更重要的东西。 面对十恶不赦的犯人,我眼里满是心痛和遗憾,不是怨恨。   再上升到民族大义,你问我,恨日本人么? 我知道,二战中丧生了几十万无辜的生命; 我也知道,那时候的日本国内,也是民不聊生。 我知道,无数中国军人因此献出了生命; 我也知道,多少”鬼子“更想跟家人团圆而不是战死他乡。 那些奉行极端主义的人们,在我眼里是可悲的。   更多的时候,”讨厌“足矣,足以让我做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反击。 而”怨恨“时所做的事儿,往往不是最好的,那结果,也不是自己最想要的。 多年前看到一句话: 女人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 现在再读,又多了一份了解。   曾几何时,我还没有想得那么明白。 写了三个字的小标题,一千多字,写了删,删了写,足足三天。  感谢岁月,在无数次雷雨交加后,抚平我内心的波澜; 感谢一路走来的人们,让我离最喜欢的自己,越来越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