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精选 > 生活随笔 > 一切,都缘于心中所欲

一切,都缘于心中所欲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14-07-30
  • 阅读:397

好朋友发空间说说:吃饱就不会哭了。

心想可能是遇到什么不如心的事。

可当事人不提及,我更趋向于不去打扰,这是一种尊重。

而且我相信,能通过吃来转移的不愉快,应该很快便会烟消云散了。

再回到那句说说本身,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难过的时候就吃东西,因为胃和心的距离很近,

当你吃饱了的时候,暖暖的胃会挤占心脏的位置,

这样心里就不会觉得那么冷清,那么空落落。

这么“心灵鸡汤”并且不符合生理解剖的解释,我是不相信的。

在我眼前浮现出的,是襁褓中的婴孩嗷嗷待哺的场景。

那么,为什么“吃”这个行为,总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满足,即使是伤心难过的时候呢?

当然,也有人是这样的,越是悲痛,越是不想进食。

就如同失眠的人,彻夜辗转,就是无法入眠。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骗自己。

比如,不高兴的时候,吃点东西,骗自己其实是没那么伤心的。

比如,睡不着的时候,主动打几个哈欠,骗自己其实已经困了。

因为吃往往给人愉快的体验,而打哈欠会让人联想到睡觉。

这种心理暗示,的确是可行的,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行为疗法。

但是,真要去解释这种暗示力量的强大,还得从精神分析说开去。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libido)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

这种由本能引起的行为,从婴儿时期开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比如,1岁的婴儿通过吮吸、咬和吞咽来获得满足感;

6岁到12岁左右的儿童,通过参加学校和团体活动,获得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等的满足感。

于是,面对悲伤,有的人会通过进食的满足来转移,有的人则通过社交带来的愉快来满足。

至于成年后,不同的人获取满足的方式不同,这与他们的童年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说到需求和满足,不得不提到融合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

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转化并非不可逆。

也就是说,一般来说,在满足了低级需要后,人会寻求更高需要,而又会根据迫切程度不同,转回低级需要。

吃,做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维持生命体的一种行为。

当人们无法从归属与爱等更高的需求中获得满足时,便会暂时回到低级需求获取。

失恋了,失业了,得不到社会的肯定……至少,我还有温饱啊。

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行为矫正上, 伤心难过的时候,都不要一个人在那哭,因为很可能只会让你越来越伤心。

一般认为情绪激发起行动,我们哭泣是因为难过,逃跑是因为害怕。

而有人则给出相反的解读: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到难过,是因为我们哭了;这就是心理学早期的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

支持这个理论的实验也很常见,比如演讲人在演讲之前的热身,通过大家一起拍手和舞蹈来活跃现场气氛等。

所以,Ta在哭的时候,想办法让Ta笑,即使是假笑,多笑笑,慢慢的情绪便会好转。

当然,大笑疗法不适用于公众场所,毕竟没事在那哈哈笑,旁人看来是有点突兀了。

但是吃,就再正常不过了。

吃,或许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却是我们在追求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当Ta心情不美丽的时候,带Ta去吃点好吃的,是个不错的方法哦。

但是,这很可能会换来体重称上的忧伤,暴饮暴食什么的,爽一时,很可能痛一生啊。

最后,想起最近身边不少人因为恋爱问题而苦恼。

或是苦于暗恋,或是悲于失恋,又或是不知如何与喜欢的Ta相处……

我会告诉你们以上是个宝典么,我只能帮你们到这了。

当然,如果你们只能看到“吃”,恕在下也无能为力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